基于儿童发展规律开展幼小衔接实践的思考

作者:网络 来源:欧博 2023-12-20   阅读:

基于儿童发展规律开展幼小衔接实践的思考

高质量幼小衔接教育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真切期盼。幼小衔接是实践形成的事物,幼小衔接的问题也理应通过实践来回应和改善。实践形成的事物,还必须通过实践来改变。高质量幼小衔接必然遵循儿童发展的内在逻辑,追求获得儿童高质量的学习与发展,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高质量幼小衔接,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低年级学段在育人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统一和衔接。

一、育人目标:共同指向儿童核心素养发展

幼小衔接教育承载着促进儿童“成人”的责任,这是当今与未来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思考与回应。高质量的幼小衔接能最大条件满足儿童有益经验的持续发展,最大条件创设物质环境和课程内容,提供给儿童“经”与“验”统一的过程,帮助儿童在“自育”与“他育”的统一过程,为成为符合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奠定基础。幼儿园和小学开展幼小衔接的育人目的共同指向了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是在遵循儿童身心发展内在逻辑和规律基础上,为促进儿童今后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支持,帮助他们形成未来社会生活必备的知识、能力和态度。积极共同培育儿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积极培育儿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儿童主动认知社会与历史文化,在与社会、他人、文化互动和对话的实践中,提升其生存能力和生命幸福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园生活化、自然化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为儿童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教育场域。为了更好地促进儿童度过幼小衔接时期,教育部2021年颁布《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明确了“儿童为本”“双向衔接”“系统推进”“规范管理”的基本原则,减缓衔接坡度。禁止幼儿园以小学化方式和环境超前教授小学内容。小学学科教学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开展“零起点”教学,在课程目标上更加注重儿童的“四适应”(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和学习适应)全面发展;在育人方式上,明确要求小学课堂教学遵循儿童的主体地位,尊重儿童的学习方式,重视儿童个别化的学习经验。所以,幼儿园和小学校的教师均要坚持儿童视角,以促进儿童未来适应与主动发展为目标,转变以往的知识衔接、习惯衔接的单一视角,形成全面的育人视角。

二、课程统整:基于“四项衔接”开展课程设计与实施

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设置上应紧密围绕儿童主体,着眼于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儿童学习方式、育人方式转变等探讨课程整合的具体途径。

对标建立“四项衔接”设计幼小衔接教育课程。围绕《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四个准备”,与《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四个适应”的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基于儿童经验发展的内在逻辑,结合幼儿园和小学课程设计与组织实际情况,加强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的经验一体化、内容一体化。围绕“四准备”和“四适应”对儿童学习与经验发展的连续性,设计、统整和组织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课程。

加强“领域—科目”内部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衔接教育。认真分析儿童于幼儿园学习获得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核心经验与生活经验,与小学一年级体育、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音乐与美术等科目对儿童知识、技能经验学习要求之间的差距。依据差距对照“四准备”“四适应”发展目标和教育建议,对儿童学习经验进行针对性、个别化的衔接教育支持。帮助儿童从领域核心经验的直接学习,逐渐适应学科间接经验和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间接学习。

提炼“社会关注”衔接教育课程统整实施情况。如对家长和社会普遍关注某项儿童学习经验,在基于双方育人价值追求一致,依据幼儿园和小学幼小衔接课程顶层设计,基于儿童主体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前提,基于幼儿园和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前提下,对于家长和社会较关注的儿童学习与发展经验情况(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前书写和前识字、自我概念和认同等儿童外显化行为经验和情绪等),从活动、领域、问题探究式三个方面,提炼统整课程设置情况和儿童学习与发展情况,用专业价值和教育效果回应家长和社会的关注,从而为有效建立“共商共育”的幼小衔接家园合作共育机制,奠定良好的专业互信基础。

三、过程评价:指向基于儿童发展过程的教学实施

在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价值导向下,建构高质量的幼小衔接实践必然离不开对儿童入园准备、入学适应的过程性评价。幼儿园、小学校对评价教师专业能力的重点应聚焦教师是否着眼于全面育人的视角,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是否符合幼小衔接时期内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是否基于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性评价。

根据文化历史活动理论,研究儿童学习与发展过程,须从观察其活动过程入手。观察是倾听儿童、解读儿童的重要途径,它能帮助教师充分理解儿童的行为、语言以及主观感受。处于幼小衔接期内的教师,要在有效观察评价基础上,基于对群体儿童和个别儿童的学情分析,全面了解其在幼小衔接过程当中的已有经验(身心发展、情感与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学习品质发展等),分析其未来经验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此基础上能更有专业依据地调整预设的课程,并且动态地生成教学活动。因此,基于儿童现有发展水平,通过课堂观察、个别化指导等方式,有效分析评价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已有经验,能有效支持儿童作为主动学习者突破原有学习困难,获得学习经验的重新改组与改造,为更好地适应入学准备打下基础。(尹荣 任海堂)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四五”2022年青年专项课题《教师“幼儿研究与支持”素养及优化研究——基于过程质量评估视角》(编号:CFCA22144)研究成果;北京市教育学会“十四五”教育科研题2021度一般课题《基于话语分析的师幼互动实践研究》(编号:CYYB2021-263)研究成果】

 

基于儿童发展规律开展幼小衔接实践的思考图片

分享给小伙伴们:
本文关键词:
如果本文侵犯了您的权利, 请联系本网立即做出处理,谢谢。
相关文章